收起
她是《焦点访谈》中冷静犀利的质询者
是《感动中国》里柔和深情的讲述人
她也是一位母亲,一个女儿
她是敬一丹
1955年生于哈尔滨;小学就读于哈尔滨市文昌、国庆小学;中学就读于哈尔滨市第四十四中学;在小兴安岭清河林区度过四年半知青生活后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学习;毕业后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;在北京广播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;1988年进入中央电视台。三次获主持人金话筒奖;主持《感动中国》16年;主持《焦点访谈》20年。
2015年,敬一丹以一部《我遇到你》为职业生涯做了一个小结,书中回顾她在央视27年心路历程,引起广泛关注。
三年之后,2018年7月,其新作《那年 那信》由磨铁图书倾力推出。这部作品跨越68年时光,浓缩1700封珍藏家书,承载了五代人的痕迹,是一部“家世”式的成长记录。
12月9日,敬一丹惊喜光临,与您相约深圳书城·罗湖城,分享她的家信给您听。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小拼图,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。
我的家信我的家
《那年 那信》
敬一丹新书分享会
时间
2018年12月9日
(周日)下午15:00
地点
深圳书城·罗湖城
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33号金山大厦
三楼活动区
嘉宾
敬一丹
参与方式
1、12月9日(周日)下午14:00,读者现场购书后,凭小票依次进入观众席。
2、外带图书需在罗湖书城一楼客服大厅加盖书城专属章方可进入,并需要到场外轮候签名。
3、签售环节时,请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安排,排队等候签名,有序离场。
4、活动期间请注意安全,并保管好自己的随身财物。
我的信,我的家
全书共30个篇章,敬一丹以“信中信”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,引出信的故事。从1950年的情书,到2018年的“微信控”,不同年代的气息渗透其中。 在敬一丹看来,这些信里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,代代都有故事,家家都有故事,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小拼图,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。 //《那年 那信》中插图 敬一丹生于1955年,父母从事法律工作,父母的爱情和人生追求有着浓厚的时代色彩。 敬一丹小时候就发现,家里床下有个木箱子,里边放着妈妈爸爸的信。这种留存习惯影响了子女后代,家里的信越来越多,到近年整理时已有1700余封。 //《那年 那信》中插图 对比网络覆盖、即时通讯的现代,那邮筒上绿色的记忆,那手写的、穿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信件,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念,更是一种在字里行间、岁月更迭中的回望。正如敬一丹所说,“回望,连接着昨天、今天、明天。” //《那年 那信》中插图 这是一部关于家、关于记忆、关于回望的作品,在行文之中,敬一丹保持着一个媒体人冷静客观的风格,她说:“记忆是一个人的本能,记录是媒体人的自觉,而纪念体现了代际的传承。” 敬一丹以平实、沉静的文字,与读者分享着这一切。正是这种独特的风格,让读者从中看到的不只是别人的记忆,不同的人能读出属于自己的不同心境和心得。 //《那年那信》中插图 此外,读者翻开《那年 那信》,会发现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,书中38幅插图清新传神,描绘出生动情景,插图作者李小梅与敬一丹同龄同学同宿舍,两人的默契体现在文图之间。 《那年 那信》通过一个个细节让人感受到家教家风的传承。一部好的作品,就是这样,有人从中看到了历史,有人从中看到了将来,有人从中看到了温情悲喜,有人从中看到了家教家风传承。 就像敬一丹父母所说,“我们想象,面对这些信,年长的读者会觉得熟悉,儿女的同龄人会有共鸣。年轻人呢?如果他们能从中看到一代一代的来路,我们就很欣慰了。” -END-
1、本活动具体服务及内容由主办方【磨铁图书】提供,活动行仅提供票务技术支持,请仔细阅读活动内容后参与。
2、如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纠纷,双方应友好协商沟通,也可联络活动行进行协助。